拍完山海情的“马得福”黄轩接受采访时说: 在拍闽宁村奠基仪式,就是姚晨作为福建扶贫领导拍的那场戏时,里边很多人就是当年真的参加过扶贫建设的基层干部。黄轩在拍戏时问他们当时场景和剧情像吗,他们回答说一模一样,站在那里仿佛感觉时间没有变,又回到过去了!
这些基层干部和行业带头人扮演的群众演员很多就是剧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原型,所以在这些基层力量的加持下,让这个戏变得更加生动可信。
黄轩表示一开始他也不知道怎么演出来,也不知道扮上后什么样,不太了解村干部真正工作生活状态。等他们真正试妆,修剪头发,开始脸上化妆涂黑,上高原红,再做嘴皮干裂效果后,开始找到感觉。
从进组到杀青,为了深切表现出那种普通基层干部的气息,除外出参加别的工作,他没有脱下过剧中人物马德福那身衣服。包括后来当地这些基层干部等也给了黄轩他们很多建议和指导,让他们这些演员很快的进入到状态。他觉得尤其那个地方的土地本身就有一种力量,晒那里的太阳,吹那里的风,吃那里的沙土,再说上那种方言,那种土地的力量和风土人情很快就跟演员产生链接,是一个很奇妙的创作体验。
黄轩说拍这个之前他也没有了解那么多,只知道中国还是有很多穷困的地方。由于地理等各种原因,但是没想到那么穷,吃饱肚子都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觉得就在离他自己故乡100多里的地方还有这种像十几二十年前的地方,他感觉不可思议,不敢想象。
这里的干部们内心都是非常笃定,他们相信这个地方一定会越来越好!比如剧中很多村民当时也是不理解,祖祖辈辈在这住的好好的,非要让我搬到4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这些基层干部也是一点一点说服大家,一点点解决困难。从通水通电到建起房子,真是一点点的把这建成了塞上江南。
提到怎么理解马得福这个角色?他说一开始接这戏压力挺大的,演一个农村人,然后还得演19岁的村干部。这也着实考验着黄轩,他现在是35岁,怎么去掩饰这年龄上的差距呢?他开始从形体上、神态上找支点,比如他在剧中刚跟他爸(张嘉译饰演)顶撞完,从村委刚一出来张嘉译就把头往下一按说道:“这傻娃子”。在这里加这个动作是导演故意为之,让张嘉译帮黄轩尽快在年龄上找找感受。可见这都是透露出导演的用心和演员对于人物刻画的精准。
黄轩认为主人公马得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代表着希望和未来!他选择相信张树成给他画的一个从无到有的大饼:“黄河引渠、农田灌溉,到时有医院、学校、银行,得福听了是异常激动高兴和信任,觉得未来真的来了”。受到张树成这样的好干部影响,他在心中产生了人最纯粹的一种愿望,作为农村干部一定要让西海固的人不再受穷受苦了,也告诉观众人性中最优秀的那种品质是存在的!
在问到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场戏?黄轩回答是得福和水花的,水花逃婚后得福在火车上找到她那种不忍心,并把身上所有的钱给到她那段。另一段就是金滩村建好后,水花拖车拉着瘫痪的丈夫和幼小的孩子,七天七夜到了这,远远两人一想见那场景,演得时候也是特别感动。导演当时很重视那场戏,一般的天气都不安排拍,必须得在晴天抢那个夕阳下最好的光线去拍这两个人的相遇,这个光线一天也就只有半小时时间。确实这场戏在剧中引起很多观众的共情,两个人的那种喜悦,期盼中又略带一种淡淡伤感的感觉让人难忘。
还有一个黄轩觉得比较深刻的就是自己饰演的人物得福从开始工作以后的那种“难”,求爷爷告奶奶,作为一位基层干部那种不容易。再到他的情感,他和他弟弟之间从不理解到理解,后来他们演员自己看了都掉眼泪。
山海情方言也是一大特点,在被问及剧中怎么克服语言困难时黄轩介绍导演专门给郭京飞(剧中饰演福建援宁扶贫干部陈金山)聘请了一位福建莆田老师教他福建话,郭京飞也是很聪明用功所以很快找到那个语言基调。黄轩表示拍戏结束后到现在,他们这些演员平时微信聊天还是用剧中的方言,感觉一下又带回到当时的情境中,所以说方言的力量太生动了。
最后黄轩还是安利了宁夏的一些特色,现在的宁夏各方面设施建设都很好,有很多本地小吃,红葡萄酒也很好喝。在拍戏间隙他去了当地的沙漠,有很多好玩的游戏项目,晚上可以看到星星,能清晰的看到银河的那种浩瀚无垠。当时涌泉村拍摄地就在中卫,他们也是每天沿着黄河走很远,感觉有种西域的景象简直太美了,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当地的风情地貌。
很多网友透露说福建人到宁夏旅游,很多景点都是免费的,这也看出这是宁夏人对于福建对口援助的一种深厚的感恩,祖国的发展,真的是无时无刻都令人感动着!